
最近和很多圈子里的朋友在討論2014年的行業發展趨勢,有一點共識是移動電子商務市場會有一個大的爆發。但分歧主要在于騰訊(具體是微信)能否在移動電商(包括O2O)市場完成對電子商務領域的逆襲。筆者的意見傾向于不能,而朋友的意見大多是看好,最不濟也是可以一戰。
雖然說很多人把騰訊當做國內互聯網行業的霸主,剿滅了不少中小同行,但其實實從騰訊這么多年的發展來看,有好幾個領域是騰訊花了很大力氣卻沒有做好的,電商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分支。對于馬化騰的騰訊來說,電商如此龐大規模的市場中毫無建樹是一件難以接受的失敗。于是各種形式的電商產品出了不少,不但自己做,也對外投資了不少電商企業。2010年,騰訊的戰略大會確立了微博、桌面等幾大核心戰略業務,可以說是全軍覆沒。反倒是無心插柳的微信成為一張“移動互聯網的船票”。微信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,于是也自然而然的成為實現那些過往QQ未能實現的愿望的最后寄托。
其實微信的算盤不可謂不精。先占據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入口,解決支付等與電商相關的各種技術門檻,引入大量商家建立電商平臺,然后將這些用戶流量導入電商平臺從而實現整個商業邏輯的成立。這個過程怎么看都是最合理最無懈可擊的。但實際上還是有一些相當困難的障礙存在,如果不設法克服,可以說在移動電商領域無法獲得成功。
首先是缺少支付場景。目前能夠支付的商品基本上只是和騰訊相關的商品,或者如手機話費這樣這類最簡單最標準化的虛擬商品。這也是微信目前重點改進的,開發更多的線下商家,引入經過嚴格認證的公眾賬號。但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,如何讓商品觸達那些需要它的用戶?或者說如何讓用戶獲得他所需要的支付場景?阿里的搜索引擎讓用戶和商品實現了高效的匹配。微信該如何做?也做搜索?但手機端有天然的劣勢。如果是社交推薦,又難免陷入營銷水軍的沼澤中。做O2O也同樣。之前曾有段時間線下商家通過微信掃碼優惠來吸引用戶非常火爆,但很快歸于沉寂。原因就在于缺少核心價值。
對于傳統電商而言,給產業帶來的價值是渠道費用的節省,不需要鬧市區的房租,生產者與用戶之間的環節大大減少,這些最終都體現在價格和銷量上。這也是電商企業之所以繁榮的基礎。而O2O,這些作用是不存在的,更多的體現在導流和差異化定價方面。這種情況下,互聯網能夠為產業帶來的價值相當有限,相關企業能獲得的收益也就不會很樂觀了。2014年,支付寶和微信的重點都放在線下支付場景的拓展上。這個思路是沒錯。不過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對方,而是銀聯,難度可想而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