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傳志怎樣創業?
2013-11-26
但是這件事,周密的策劃,這一套全是由我們公司的年輕同志一手做成的,由他們進行策劃,他們進行組織,也由他們最后實施。所以這就是聯想的年輕人,從策劃組織實施全是他們,因此年輕人在聯想的舞臺上已經占到了主角的地位。后來聯想果然一路由2%的市場份額一直達到了30%幾。
柳傳志說,總體來講,聯想這么多年由一個很小的企業變成今天有一定規模的企業,而且還能蓬勃向上,有一條原因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在我和我同事的心里面有目標、有追求、有愿景,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絕不動搖、絕不放棄。
海外發展三部曲:艱難上市
長久以來,柳傳志強烈地感覺到中國市場就要變成國際市場,世界各大計算機制造廠商都趕到中國大陸來一爭高下。唯有“走出去”方能制勝。
1989年12月柳傳志在人民大會堂做報告時講起了他海外發展三步曲。第一步就是在海外建立一個貿易公司,進入國際流通領域。目的是了解海外市場,探索商業規律,積累資金,找開發外向型產品的突破口。
“我們在香港成立了聯想電腦有限公司,開業時僅僅投資90萬港幣。香港聯想公司現有102名職工,營業面積達3000平方米。香港聯想的發展速度已超過我們的估計。”
他的“二步曲”,是要建立一個包括研發中心、生產基地和國際營銷網絡的跨國公司。其標志性事件乃是1988年8月香港聯想并購Quantum公司。Quantum公司與北京聯想僅用半年時間就研制出四項海外新產品,并在世界計算機博覽會上一炮打響。
柳傳志的“三步曲”,是聯想集團海外上市,形成規模經濟,努力躋身于發達國家計算機產業行列之中。在柳傳志的設計中,“三步曲”將于1993年實現。
柳傳志一直想讓聯想上市,1992年春天,中科院、體改委、新技術區、科委的人連續不停地找柳傳志,他們希望能夠促成聯想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。當時愿意對聯想進行投資的人多不勝數,但無一例外地遭到柳傳志的拒絕。
柳傳志認為,凡是要投資的人認為他們投一塊錢和我們的一塊錢一個價,我們可不這樣認為,我們要的是我們投一百萬,最起碼等于你投一千萬,為什么呢?因為我們公司的聲譽在那兒,經驗在那兒,這些東西國外非常理解,只要股票一上市,一塊錢股票外邊要二十塊錢的時候,大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。現在咱們怎么舍得我拿一塊你拿一塊咱們對半分?
1993年,香港聯想規模尚小,上市時只有六億多資產。又面臨政策限制,這使他們理想主義的行動突然受挫,而大感上市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風順。1993年,很少有紅籌公司在聯合交易所上市,更沒有“紅籌”這個概念。當日上市的香港聯想,是注冊于香港的公司,上市的資產也只牽涉包括主機板和分銷代理業務的海外資產,完全與北京聯想的PC業務無涉。
籌備上市期間,中國突然有了個證監會。聯想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遞交上市材料(行情專區)時,北京的證監會認為,香港聯想控股股東為內地企業,其在海外的控股資產上市便等于內地資產上市,須要經過嚴格審批。通過一言難盡的重重關卡,證監會和證監委的審批耗費了整整半年時間,計劃中的1993年上市被推遲了。
1994年春節過后,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傳來:2
月14日香港聯想招股上市。根據當日香港股市記錄,公司售出1.68億股,每股1.33元,市盈率為13.8倍,超額認購數量達到409倍,香港聯想的市值一下子達到8.28億港幣。柳傳志的“進軍海外三部曲”全部實現。
在香港成功上市對聯想意義重大:一,改變了聯想公司的治理結構,中科院占65%,保證了大股東的利益;二,改聯想向銀行借貸的間接融資模式為向股市的直接融資模式;三,聯交所要求公司治理更加透明,上市也使聯想的管理與國際接軌。
做企業有點像爬珠峰
聯想從一個億到十個億的故事今天看來輕描淡寫,很多糾葛難以厘清,也不必深究。更值得關注的是柳傳志作為創業元老和我們分享他的心得。
柳傳志說,作為企業家,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。蒙牛創始人牛根生有句話,改造環境、改造別人難上難,改造自己最容易,我覺得說得挺對。有些人的性格特點就是不能改造自己,那可能真的不適合做企業。企業家是串起一條珍珠項鏈的那根線,每個人才都是一顆顆珍珠,能不能把他們串起來,這考驗的其實是學習能力。
我想強調的學習能力,更多的是:從書本里或者外面的事情學習了以后,再結合自己要做的事情,反復去考慮,去復盤。聯想很喜歡說“復盤”,其實我根本不會下圍棋。每次完成一件事,把你當時怎么做的重新想一遍,把邊界條件想清楚,通常你做成功的事情,并不是由于你的成功而成功,而是某種邊界條件的作用,換了邊界條件以后你這事就未必能成功。你不想清楚,這個事就做不了,經常思考、反省的人進步就會很快。而在思考時,要著重想自己身上的問題,不要太多考慮別人該怎么樣。在打仗中,就要不斷地根據自己的情況研究出一套方法,而不是按照已有的菜譜去做菜,要找出規律,寫出菜譜來。
我們所處的PC行業,成本高低非常重要,原因是元器件部分占了成本的80%以上,而技術發展太快,當新的存儲器芯片一出現,老產品隨時就可能降價。我們后來就研究了一套土辦法,一種小步快跑的辦法,怎么去訂貨等等,這招非常靈,在那一年之內,我們用六次降價的方式,一次次打擊了競爭對手,包括幾個外資的大公司也沒轍。那年有些IT相關的媒體就報道說“聯想要跳樓了”等等,實際上我們利潤大增,市場份額大增,就是因為我們根據具體情況研究透了這個問題。
技術問題也要研究,我們剛開始時沒什么錢投入做基礎研發,就從電視行業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。那時中國電網的電壓還不太穩定,如果電視廠商用好一點的元器件,設計得也好一點,電視機性能就會提高很多。所以我們就發展所謂的產品技術,就是把技術跟市場的實際需求相結合,可以提高產品的毛利率。1998~1999年時,互聯網開始普及,但普通消費者上網還很麻煩,要自己裝Modem,自己裝軟件,還要到電信機關登記才能上網,我們就推出了一款電腦,“一鍵上網”,僅憑這一項我們提高了9%市場份額。像這樣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,就是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。
再往下要研究管理。你要想長期發展的話,一定要做好三件事,“建班子,定戰略,帶隊伍”。做企業有點像爬珠穆朗瑪峰,你從北坡和南坡都能登頂,管理的實質是一樣的,但不管怎么樣,必須要有自己的一套穩定的說法。聯想系的企業就堅決按照管理三要素去做。
別拿長跑當短跑
2010年,柳傳志在《人民日報》上撰文,回憶創業心境。柳傳志說,我為什么出來創業?當時在中科院研究所工作,研究出的成果就放在那里,但沒有把這些成果推到市場上去,真正推動國家經濟。我一方面是想試試自己的人生價值,看看自己能做多大的事,另一方面,也想嘗試“高科技產業化”這件事。后來我逐漸發現自己有些特點,比如有大志、有追求,還確實有組織能力。我心胸比較寬,善于溝通,喜歡總結,慢慢可以提煉出一些辦企業的基本規律。做企業的重要能力在于組織能力,不斷地給企業定目標、帶領團隊前進。如果一開始把棱角磨沒了,就不適合做這些事。
創業態度上,我相信一句話——困難無其數,從來不動搖。盡量先把事想清楚,知道水深水淺后再考慮創業。未必馬上要做,通過一段時間,沉淀最初的想法,把事情想明白后,堅決去做,不要動搖。企業做戰略決策也是這樣,事前把情況反復想好,再去堅決執行,而一旦動搖,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。比方過去的火車站電話因為線少,總是忙,要想打通就不停地撥,但前提條件是把號碼撥對,然后下決心,最終能撥進去。
立大志,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立大志。我女兒曾問我愿意做大樹還是做小草,我說我當然愿意做大樹。小草甘于默默奉獻值得肯定,但整個社會是大樹在推動前進。歷史創造英雄,有時也是英雄創造了歷史。我也見過一些人,心胸很大,但能力不夠,也很痛苦。因此每個人首先要看自己適合什么,不適合什么。
企業創業過程中,僅有奮斗與受累的精神是遠遠不夠的,還應具備其他條件,比如素質、天賦、機會。要明確哪些事果斷要做,哪些事果斷不能做。我建議創業的學生,將宏大的目標分成若干個階段。人生要先設立一個目標,經過努力完成后,再設立另一個目標,繼續努力。人正是在穩扎穩打的基礎上,才有可能成功。千萬別拿長跑當短跑,長跑開始時寧可慢一點,適當地分配體力,在最后關頭沖刺。假如一開始就拼命領跑,以求獲得喝彩,也許未到終點就已趴下。
企業的不斷發展和持久成功,最根本的,要靠企業家自身的品質。企業家自身需要具備三種素質,一是目標明確,意志堅定,這是首要條件。成功企業家創業過程中,沒有一個不是跌跌碰碰、走很多彎路、受許多挫折的。第二是企業家的學習能力。環境不斷在變,需要不停調整戰略,這要求很強的學習能力。學習能力30%來自書本,更多的一部分應該從自己的實踐中獲得。第三是企業家的情商,要有寬闊的胸懷,能容忍、會用人、能讓利。對自己嚴格要求、以身作則,這樣,才能使企業文化很好地建立起來。這三條是一個企業成功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,如果加上機遇等其他因素,企業會走得更遠。
柳傳志說,我們走過的只是一個丘陵,這不是虛話,未來看今天的聯想集團,應該像站在高樓大廈上看當年的小平房一樣,后面有巨大的空間。
您可能還關注
- 行業新聞
- 加盟指導
- 經商寶典
- 消費資訊
回復 263765 到 家紡網 微信
隨時隨地看,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。
隨時隨地看,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。
柳傳志相關新聞

掃一掃關注微信
更多精彩等著你……
品牌投資關注榜
- 10萬以下
- 10-20萬
- 20-40萬
- 40萬以上